昆曲《十五贯》与廉洁文化
2013年5月27日 13:52 中国纪检监察报
张喜光
《十五贯》是著名昆曲剧目,其故事原本收录于明末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名为《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后来被清代剧作家朱素臣改编为昆曲《双熊梦》。1956年1月,由浙江国风昆苏剧团上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在杭州亮相,引起轰动。因为当时中央号召反对官僚主义作风,该剧的改编和演出正当其时,所以受邀进京演出。
4月1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演出,大为赞赏。4月25日,《十五贯》在国务院直属机关礼堂演出,毛泽东又亲自去看了一次。周恩来也于4月19日观看了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员,鼓励大家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5月17日,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邀请首都文化界知名人士200多人,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恩来亲自出席座谈会,作了约一小时的长篇讲话。他高度评价了《十五贯》的艺术价值,并再次阐释了其现实意义:“《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封建时代的官僚主义是很坏的,主观主义也草菅人命。今天干部的主观主义也很误事,性质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差不多。主观主义需要官僚主义的庇护,如没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不能这么厉害。巡抚是个官僚主义者,代表了朝廷。戏通过两相对照,称赞了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作风,正义的作风。提倡实事求是,是戏的一条主线。”从4月10日至5月27日,《十五贯》在北京公演47场,观众达7万人次。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把昆曲和《十五贯》推到了舆论的极点。
昆曲《十五贯》的故事发生于明代,基本故事情节是:屠夫尤葫芦从皋桥亲戚家借得十五贯铜钱,哄骗继女苏戍娟说是卖她的身价钱。苏因不愿为婢,深夜私逃投亲。娄阿鼠闯入尤家偷了十五贯铜钱,并用肉斧杀尤灭口。邻人发现后就一面报官,一面追赶凶手。另一方面,客商陶复朱的伙计熊友兰,带十五贯钱往常州办货,遇到苏戍娟问路,二人因此顺路同行。邻人差役见二人同行,又见十五贯,疑其为凶手,娄阿鼠乘机诬陷,于是二人被押送无锡县衙门。无锡知县错判苏、熊二人死刑。常州知府和江南巡抚皆轻信知县。苏州知府况钟连夜赶往都府,求巡抚周忱缓刑复查。周忱因迂腐而不为所动。况据理力争后,周无奈限期半月查清回报,否则上奏题参。况钟冒着丢官的风险,亲至无锡调查,又改扮私访,将真凶娄阿鼠捉住,终于案情大白。
因为昆曲《十五贯》的巨大成功,该剧主人公况钟也从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除况钟外,剧中还演绎了另外两个官员,分别是江南巡抚周忱和无锡县令过于执,人物形象也个性鲜明,特点突出,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昆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的故事和人物传奇虽然源于现实和历史,但添加了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与历史真实有一些出入。
况钟是明代著名的清官廉吏,世人熟知他从宣德五年(1430年)起奉任苏州知府13年间,治理苏州取得了不凡功绩。但“十五贯”的故事原本与况钟没有关系。冯梦龙编写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讲的却是发生在南宋时的一起冤案,但朱素臣把这个发生在南宋的故事移到明代,让况钟来审判这一冤案。虽然况钟智断“十五贯”的故事与历史不符,但有其一定的史实基础。况钟任苏州知府前,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太守文集》卷三中记述况钟上任苏州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当时管辖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冯梦龙的《况太守断死孩儿》,也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
1956年昆曲《十五贯》剧中的江南巡抚周忱是况钟的对立面,官僚主义的代表,表现出昏庸、轻率和不负责任,况钟深夜请命时,他摆架子,明哲保身,只想应付了事,对百姓的冤屈和生死漠不关心。剧中这样设计应该是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烘托况钟的高大形象,增强其清正为民的色彩,但历史上真实的周忱却是非常有政治才能的好官。周忱与况钟是江西同乡,在况钟始任苏州知府的同年,周忱奉命巡抚江南,总督税粮。他深入民间,调查研究;体恤百姓,对下级也比较宽和,许多事情主动同他们商议;对有才干的官员,则积极提拔使用。周忱作为况钟的顶头上司,与况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针对当时江南诸地赋税过重的状况,他们共同致力于税粮的整顿与改革。据《明史·周忱传》记载,周忱被派往江南整顿田赋,以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明史·况钟传》云:“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1956年版《十五贯》里的无锡知县过于执也处于况钟的反面,主观臆断,昏庸无能,草菅人命,是他直接造成了“十五贯”冤案,也是塑造况钟这一清廉典型的重要构件。由于缺乏史料,过于执这个人究竟历史上是真有其原型,还是纯粹艺术的虚拟,暂无从考证。当时无锡县属常州府管辖,按当时律例,常州知府对无锡县人犯死刑的复审负有责任,昆曲《十五贯》是否据此暗示时任常州知府也不是什么好官,涉嫌失职呢?不过史实是时任常州知府莫愚,与况钟都是周忱的左膀右臂,也是个精明能干的良吏。《明史·莫愚传》中说他出知常州后,奏请朝廷减轻本地每年进贡茶叶的负担,禁止公差官欺辱下属,认真审查举荐弹劾官员的文书材料。“郡民陈思保年十二,世业渔。其父兄行劫,思保在舟中,有司以为从论,当斩。愚疏言:‘小儿依其父兄,非为从比。令全家舟居,将举家坐耶?’宣宗命释之,谓廷臣曰:‘为守能言此,可谓有仁心矣。’”正统六年(1441年)莫愚常州知府第一任期满时,当地百姓纷纷请求他续任,莫愚官升两级后,又留任常州知府四载。
如何认识《十五贯》中戏剧故事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异同,对此,周恩来的见解可谓深刻:“历史剧总是塑造典型,不是照搬历史上的真人。况钟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戏里的况钟是典型的,没有受真人真事约束。正史上的周忱是好的,但戏中的周忱有些不同。人们可以根据传说进行修改。批判戏里的周忱是对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历史,还是要塑造典型……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迁就事实塑造不出典型。剧本受事实束缚,就难以写好……《十五贯》没有受这种束缚。”这个观点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廉政文艺作品的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