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休学养猪成“农妇”,80后男孩放弃工作传承剪纸文化,大三男生自创快件编码成快递公司总代理……正值就业季,一连串大学生“不走寻常路”的选择令人惊叹。当大多数人为进入体制内拼尽全力时,他们为何会选择这条别样的人生路?他们的抉择能给求职路上的学子怎样的启示? 勇敢抉择 一家由三个在校大学生创办的煎饼铺在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开张了。1月10日下午2点,记者走进这家12平方米的小店,不少客人正排队等待,创办人之一的单晓萌熟练地在煎饼锅前“操练”着。本是生意“冷清”的时段,记者却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和他们搭上话。据另一位创办人朱诗语介绍,他们的煎饼铺刚刚开张15天,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煎饼、手抓饼的味道和质量得到了周围居民的认可,让他们三个很是忙活。 为何会选择开煎饼铺创业?单晓萌说:“创业之初,主要还是为了赚钱、积累社会经验。我们想趁着年轻出去闯一闯。” 走出校园独自闯天下,多数旁观者对这种选择投以赞赏。南开大学学生龙旭说:“这样的创业者,能给校园带来新气象。” 不过,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不吝赞赏给创业者的同时,自己却不会“迈开脚”。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杰坦陈,自己不会选择创业。“我还没有创业的勇气和决心。我现在有稳定的工作,不错的薪酬,较好的发展前景,让我放弃这些重新开始,我做不到。” 这种心思也得到了单晓萌的证实。他说:“创业,对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其实并不大。我们仨是我们班的‘创业独苗’。刚开始说创业时,很多同学都愿意参与,但是真正要行动时,他们‘清一色’地放弃了。” 磕磕绊绊 勇气和机遇,让这些勇敢的大学生们跨出了事业发展的第一步。面对这条只存在于其他同学幻想中的创业路,他们在现实中确实遇到了很多磕磕绊绊。 煎饼铺,让朱诗语、单晓萌、杨雪三人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们每天早上不到5点起床,匆匆忙忙“公交倒地铁”赶到小店,6点半准时开门,迎接一拨又一拨的客人。晚上9点左右关门,回到宿舍已是11点,“我们现在是‘沾床就着’。”朱诗语说。 单晓萌说:“第一次做生意,缺乏经验,不懂其中的‘道道’,很多同行会专门到店里‘挑刺’,让我们无所适从。” 在他们的眼里,这些艰难早已预想到。而最令他们头疼的,还是创业之初的“找房子”。“曾经被房东欺骗、被中介找茬,耗费了近半年时间,好不容易租到了现在的店铺,还要比周边价格贵很多。” 除了这些困难,怀揣梦想的大学生们,还要面对周围人怀疑的目光。去年刚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吴正,在求学期间就是一名经营着考研辅导班的“小老板”。他的创业之路从研一开始,为考研的学子们提供报考咨询和课程辅导,现在年收入超过二十万元。“当初决定创业,是为了能多赚点钱,但越干下去越觉得迷茫,尤其是周边的‘舆论压力’让我很苦恼。平常和亲戚的谈话中,我就感到他们似乎看不起我这个工作。” 吴正还举了一个例子。前几天他去相亲,女方得知他的情况后,说了“希望另一半能有一份儿稳定的工作”之类的话,让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吴正说:“我也想过寻求一份儿稳定的工作,让自己踏实下来。” 渴望援手 在这几位创业大学生的经历中,他们最需要的是资金、店面、舆论环境的支持。而现在,除了靠自己的力量、坚持和决心,还有哪些途径能够帮助他们开创事业?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和高校都在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天津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学籍”…… 而在创业过程中,政策是否能真正给大学生带来便利?单晓萌告诉记者,创业路上,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微乎其微。“我们曾经找过学校,希望得到帮助。但学校认为我们不是科技型创业,仅仅是‘卖煎饼’,只有等做到一定规模才能申请资金。仔细想想,如果真做成规模了,谁还需要那点钱啊?” 针对这样的尴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周海涛指出,高等院校亟待强化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和衔接性。“首先,应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建立适合实际的创业教育分类指导模式。现在不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愿强烈,却无从下手,纷纷借鉴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的重点高校的做法,但客观上并不存在一种适合于所有院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另外,要实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跳出就创业论创业、创业与专业‘两张皮’的窠臼,让掌握专业技能的大学生对创业‘可望又可及’。” 瓶颈待破 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之多,就业压力巨大。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长期从事大学生创业研究,他指出,目前,大学生创业在整个就业群体中的比例很低,而且成功率不高。“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心理素质不够,又缺乏人脉资源、好的项目和搭档,导致创业之后很容易触礁。” 在专家看来,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突破两个关口。 一是迈出创业第一步。周洪宇指出,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创业意志、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直接决定创业的成败。掌握全面的信息,选择有需求又适合自己发展的项目,再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时机进入状态。 二是保障走好创业路。周海涛认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各种信息是否对称,办证注册是否简便,贷款融资是否好办,税收优惠能否到手,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成效和创业信心。 周海涛表示,目前大学的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政府层面有待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首先,系统体现大学生创业激励导向。如削减大学生创业中的资质认定项目,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的认缴登记制。其次,平衡各地的创业政策规定,清理户籍限制等歧视性规定。再次,制定落实政策的具体意见,如“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最后,加大创业教育政策的执行监控力度。 周洪宇认为,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加充分地向较倾向于体制内的学生释放出了一种信号??原来这条路也能走得很精彩。“这些创业的大学生告诉大家,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进入体制内固然好,但是在体制外,也有着很广阔、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