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工职院院〔2022〕50号
“十四五”期间是学院攻坚改革、奋力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精神,学院在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客观分析“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充分论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制定《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学院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流院校”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统筹推进规模、质量、内涵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能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治校兴校强校呈现良好态势。
(一)主要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1.办学规模实现新飞跃。“十三五”期间,学院在校生规模先后突破8000、9000、13000、15000、17000人大关,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年均规模达30000人次以上,年均收入1000万元以上。与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高本贯通人才培养,首批招生人数60人,形成了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中高本贯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2.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办学环境和基础条件持续优化、育人功能不断完善,通过新校区建设进驻、院校合并、资源整合,形成了“一院两校五区”的办学格局。新增校园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龙潭校区综合实训体育场,唐槐校区A栋、B栋教学大楼、综合体育场、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完成“一院两校五区”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布局,“智慧校园”建设初见成效。学院占地面积达到88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21万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72.3万册。
3.人才培养谱写新篇章。落实立德树立根本任务,以“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工程特色的“1234”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化赛学模式改革,建立了系-院-省-国四级大赛体系。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竞赛奖67项,其中国家一等奖8个(第一名2个);省部级和行业奖项259项。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了山西职业教育的新突破。
4.专业(群)建设构建新体系。“十三五”期间,学院主动对接我省转型发展“三大目标”和能源革命,重点建设和布局了一批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对接的新专业,新增专业23个,初步形成了支撑钢铁冶金、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服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我省产业布局的“243”新型专业群体系,专业服务面向覆盖我省70%的传统优势产业和60%的战略新兴产业。现有“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1个,国家重点专业11个,“133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2个。建成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黑色冶金技术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36个优秀案例之一。
5.师资队伍建设再创新佳绩。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柔性引进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40余人。培育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含行业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省级学术带头人、省级“双师型”教学名师等35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18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69人,硕士及以上学历359人,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6.实训条件建设实现新突破。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拓展了山西美锦集团、吉利新能源汽车、山西建筑装备总公司、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与原太钢集团、晋能集团、晋煤集团、西山煤电、同煤集团、晋南钢铁集团等2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打造一批优质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建有专业化校内实训室(基地)181个,校外实训基地39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1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3亿元。
7.科研与技术服务取得新提升。学院主动与中北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山西省高性能镁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山西省冶金职教集团、山西省煤炭(能源)职教集团,与晋南钢铁集团等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校区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技术研发等方面全方位开展深度合作。近五年来,申请专利2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18篇,科研到款额总计300余万元,连续3年居山西高职院校首位。开展各类非学历培训150000余人次,承担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231项,为企业创收8000余万元。
8.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拓新局面。学院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守正创新,不断积淀和传承冶金、煤炭文化精神。秉持“崇德尚能、励学重行”的校训,发扬“守正、 自强、融合、创新”的学院精神,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打造了工院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形成了“政在思考”“风华求是大课堂”“星期五课堂”等一批文化育人精品,全面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五色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营造了绿色和谐、精致典雅的浓厚氛围。
9.对外交流与合作实现新跨越。学院积极践行“国际视野、本土行动、提质扩面、全面升级”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与世界一流企业、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办学的开放格局。以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载体,引进西门子机电一体化系统认证和PLC工程师认证国际标准,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现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在校生123人。
10.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以政治巡视巡察为契机大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健全基层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健全选人用人工作机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把关,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廉政警示教育,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学院荣获“山西省文明校园”称号,1个党组织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基层党组织分获省级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
(二)重点任务和重大改革完成情况
1.率先推动院校合并资源整合,聚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对做强做大新时代山西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原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围绕转型综改需求实际,聚焦破解我省高职教育“多小散弱”困局,率先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合并组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开启我省职业院校资源整合的破冰之旅。新学院立足转型综改和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坚持“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明确多校区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将原两校73个专业优化为46个(对接山西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集群专业32个),构建高度契合我省产业布局的“243”专业(群)新体系,蹚出一条山西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
2.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推进“优质校”和“1331工程”项目建设,树立服务区域发展新标杆
2019年,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和专业群建设计划”A档专业群建设单位,建设期五年,投入建设资金1.9亿元,围绕“适应产业需求、担当时代使命、坚定政治方向、打造国际品牌”的建设目标,全面实施“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建设项目,不断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再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学院被确定为省级优质校建设单位,矿业工程和自动化工程两个学科被确定为“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学院紧紧围绕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优质校”“1331工程”的实施,组建山西省产教融合发展联盟,搭建山西省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山西省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1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争取省级科研项目23项,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在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科技攻关项目中实现了零的突破。
3.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全面构筑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新生态
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和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山西煤炭职教集团(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山西冶金职教集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与全省十大民营企业中的七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鹏飞集团、晋南钢铁等10个产业学院,在校生规模2000余人,通过实施“六共同”培养模式,搭建“前校后厂、产学一体”集团化办学格局,企业设立奖教奖学基金150万元。立足综改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山西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落户学院唐槐校区,政校企行共建省级共享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该项目总投资5亿余元,建筑面积8万余平方米,通过整合教产两侧专业资源优势和企业生产要素,全面构筑校企合作育人新生态,打造服务产业转型新引擎,以实训基地“小切口”撬动产教融合“大改革”。
4.主动承担创新发展行动项目,引领山西职业教育新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要求,积极承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26个任务和20个项目(包含32个子任务、75个子项目,共107项),被省教育厅推荐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项目10项,投入专项建设资金8133万元,完成13个骨干专业、12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全省投入建设资金最多、承揽项目最多和推荐项目最多的院校。承担冶金行指委创新行动计划项目26项,4项被推荐国家创新行动计划项目,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加强技术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引领辐射山西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协同发展,探索构建一体化学院职业教育新体系
学院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体化的学院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支撑。2020年4月,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山西省能源职工教育中心)并入学院。学院积极构建一体化学校职业教育体系,与省内7所优质中职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衔接联合培养,一体推动山西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衔接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与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高本贯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一体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贯通、一体化衔接培养。同时落实育训并举职责,发挥山西省能源职工教育中心产业培训和社会服务优势,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质增效,初步构建起“中高衔接、高本贯通、职普融通、育培一体”的学院职业教育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需要完善,全员育人氛围形成的体制机制还需完善;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需要加强;专业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专业建设需要加强;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人才聘用、吸引与流动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团队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服务行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不足,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国际交流布局有待优化,大外事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系与国际交流模式有待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学术决策体系、民主法治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治理结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资源配置效益需要提升,办学资源和条件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短板;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乐鱼官方体育网站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职业本科教育的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蔚然成势,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转移步伐加快,以科技创新能力为决定力量的竞争格局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征程,对于一所立志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院,励志贡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山西方案”的高职院校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为学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制造2025》提出制造业强国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型发展。数据表明,到2025年,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转型综改重要领域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省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未来五年,要把山西建设成为“三区三地”(即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优化“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发展布局,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学院龙潭校区位于太忻经济区、唐槐校区位于转型综改示范区,具有服务区域经济的天然区位优势,为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舞台。
2.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发展项目的实施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定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由高校主导的供给驱动向行业、企业主导的需求驱动转变,发展定位由支持服务向服务与引领同步转变,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转变,发展动力由单项改革向综合改革转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处于全新的历史起点。“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将推动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进入国家一流行列,管办评分离、职教高考制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项目的深入推进,为学院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机遇。
3.学院自身办学实力的提升,为实现率先蹚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赢得了重要机遇。学院是“双高计划”A档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积极响应国家“能源革命”和“六新”发展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高度契合我省产业布局的“243”新型专业群体系,专业服务转型综改的精准度、贡献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明确“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的“5大定位”,打造文化育人理念先进、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煤炭和冶金优势突出、工科职业教育领域独具品牌的高等职业学校。为学院培养大批推动传统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和引领新兴战略性产业现代化科技化集群化发展的工程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增值赋能,率先蹚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
1.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学院的国际化战略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成为当前综合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东南部地区把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出了不同版本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无不抢抓机遇、招揽人才,竞相打造比较优势,“双高计划”院校建设的竞争更趋白热化。随着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生源的竞争从区域转向全国,面临的竞争对手数量更多、实力更强。
2.应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针对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启动一批重大改革试点。例如“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三教”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等,需要学院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聚焦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有针对性地布局一批重大改革措施,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技术前沿问题上要有新担当,在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上要有新作为,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激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高职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突破,深度改变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倒逼学院重塑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在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给学院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3.省内同类型职业院校给学院发展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十四五”期间,省内同层次高职院校多数将提高办学质量、推进特色品牌专业作为发展重点,更加注重内涵的提升,使学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伴随着“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改革的实施,省内高职院校对各自的办学定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重新进行定位与思考,学院如何在新一轮的创新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实现特色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学院品牌的高职办学模式显得至关重要。学院在未来五年发展过程中,既要努力赶超省内职业本科院校,还要应对应用型本科转型职业本科教育对学院的冲击,更要面临省内其他高职院校的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紧扣国家重大战略、“六新”要求和我省产业布局,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行动纲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与开放并举,培养与培训并重,特色与质量并行,以筹建职业本科学院为牵引,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根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率先蹚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转型发展的新路,在“十四五”时期山西实现转型出雏形的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二)发展定位
——筑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强阵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大思政”理念创新思政育人格局,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和大思政工作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构建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统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文化体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造服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重要引擎。坚持“转型综改有所需、山西工院有所行”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全国唯一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金字招牌和学院唐槐校区位于山西综改示范区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紧扣“六新”发展要求和我省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专业(群)结构和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一批关系紧密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为转型综改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成为服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新引擎。
——打造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共享平台。紧抓我省建设“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平台载体”的战略机遇,积极主动“揭榜挂帅”,把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成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逐年健全其生产、实训、创新、竞赛、鉴定等功能,打造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成果孵化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高质量服务产业转型、技能社会、成果转化、人才培育、就业创业等领域,成为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新平台。
——打造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标杆。以《职业教育法》为指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和《章程》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放管服效”改革成效明显,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多元参与的职业学院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趋于完善,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得以彰显,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上不断创新,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杆。
——成功迈入职业本科院校第一方阵。对照职业本科学院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完善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定位,办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使学院发展和专业建设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相统一、与更高更复杂的行业企业需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统一。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和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师生形成价值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成效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学生为中心。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首岗设课程,校企合作贯穿学院工作全方位、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成长全周期,办真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
3.坚持内涵发展。以“双高计划”建设相关要求为标准,加强内涵建设,使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服务、产教融合、国际交流、校园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治理水平等各方面全面升级。
4.坚持特色发展。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六新”发展要求和我省14大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黑色冶金技术、煤矿开采技术、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大专业群,彰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
5.坚持创新发展。立足自身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以制度建设为载体,按照学院章程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深化各项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学院治理结构的转变。
6.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关心人、提高人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健康优美、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校园氛围,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立足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太忻经济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造基地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全日制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积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25年,学院办学规模稳定在15000人左右,年培训规模稳定在50000人次左右,办学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学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劲,为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成功迈入职业本科院校行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职院校先进行列,打造工科职业教育的“山西品牌”,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四、“十四五”时期重大战略任务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1.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作决策、保落实”作用,推动全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学院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2.强化思想建设,全面筑牢理论基础。深化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广泛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党支部”“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信息平台及时性、互动性、便捷性的特点,加大学习力度、加强沟通交流。推进“三全育人”改革,强化师德监督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3.落实责任,抓牢抓实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管理权、话语权,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全面组织落实“防范七类重点”和“六项责任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稳定工作会,努力打造防范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的“护城河”“防火墙”,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4.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完善党委会、院长会议事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咨询制度、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等决策支持体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协调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院领导联系基层制度、调查研究制度。
5.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学院党委和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加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强化系级党组织职能,深化“双创”工作,实现“12145”创建目标(建成1个全省党建示范高校、2个国家级样板党支部、1个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4个省级标杆党建院系、5个省级样板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有计划分层次高质量开展全体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师生党员1500名。
6.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教学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厘清院系两级权责配置及实现方式,推进对教学系的教学管理、学术管理、资源配置、基层组织设置等方面自主权限进一步发挥教学系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教学系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教学系管理体制。完善教学系领导班子考评体系,强化教学系发展成效的考核激励与动态建设。
7.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以深化惩防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加强反腐倡廉工作预判,强化重点部门重点人与关键环节的监管,提高监督执纪问责能力,有效发挥院系两级监督作用,完善学院监督制度,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发展环境。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以校训、校歌、教风、学风、工作作风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凝练和宣传,推进“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巩固“平安校园”成果。持续深化金色文化领航、红色文化筑基、银色文化铸魂、绿色文化修身、蓝色文化塑像“五色”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师生自觉将“德”与“学”“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院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实施人才培养和专业(群)建设工程,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9.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德育实效,推进智育创新,注重体育健康,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及时优化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10.健全专业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结构,促进专业(群)均衡发展。紧贴区域产业转型和“六新”发展需求,对接国家和山西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评价和预警,采取“培优扶新、改老撤劣”的专业(群)优化方式,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撤销一批专业,增设一批服务转型和“六新”专业,专业总数动态稳定在50个,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2个,山西省高水平专业群3-5个,省内品牌专业10个,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10个,实现专业(群)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11.提质培优扶新,分层分类实施,精准聚焦资源,打造品牌专业集群。以国家高水平专业集群黑色冶金技术专业群为引领,组建黑色冶金类、煤炭安全类、机械制造类、电气自动化类、大数据与应用、电子信息类、汽车与轨道交通类、建筑测绘类、财经商贸类等九大专业集群。坚持提质培优扶新原则,加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力度,改造煤炭、冶金、建筑、测绘传统特色专业群,实现传统特色专业群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具备良好办学基础的新兴专业群,进一步提升专业群质量和服务能力,打造品牌,形成支撑山西产业转型和学院发展的优质专业集群;积极扶持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服务“六新”的新兴产业专业群不断发展壮大。
1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群与对口的行业企业合作建立一所产业学院,每个专业与3个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时引入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步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试点,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
13.建设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平台载体,提升服务转型发展能力。围绕“六新”发展要求和1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综改区地域优势和学院专业群特色,在学院产教融合实训项目(含大数据融合创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智能开采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坚持“主体多元、共建共享,服务产业、合理布局,统筹产教、精准赋能,创新模式、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省级综合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及平台载体项目建设,完善其“生产+”“实训+”“创新+”“竞赛+”“鉴定+”等功能,进一步打造成国家级产教融合标杆项目。
14.优化课程设置,重构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校企合作重构基于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建设为“三教改革”的集成点,统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出版4部项目化活页式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培育形成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并建成3门国家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5.整合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夯实实践教学条件。按照专业布局优化夯实学院实训教学条件,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山西省高水平学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山西省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建设项目纳入学院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各级财政改善和提升两校区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支持各专业建设国家级高水平实训基地2-3个、省级高水平实训基地3-5个,充分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建设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国家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三)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6.坚守立德树人根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四有”标准,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构建教师师德评价维度,细化师德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将师德作为教师招聘引进、年度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17.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扩充师资队伍规模,每年按专业需求引进硕士和博士,保持稳定的专任教师数量。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领军人才及大师名匠来学院工作,发挥其在专业建设、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到2025年,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专任教师达到650人以上,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75%左右;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达到200名以上,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控制在25%以内。培养培育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
18.实施“双师”队伍培育工程,全面提升双师素质。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实施新入职教师见习期教育实习及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制度;遴选优势专业,与代表行业先进水平的高端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师培养培训标准,为教师提供高标准规范化的培训;落实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及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提高其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改进企业生产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实现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提档升级;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为载体,组建以领军人才、企业技术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为负责人的协同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通过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在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到2025年,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以上。
19.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完善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及培养标准,建立严格的选拔和考核机制,造就在职教领域和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培养一批“强教学、精实践、能科研、善服务”的骨干教师;聚焦专业群布局,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将引进的领军人才作为专业群“领头雁”,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组建“产业大师”资源库,聘请行业企业技艺高超、技术精湛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发挥其在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借助职教集团平台,选拔教学名师主持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改革和技术服务,实现专业群教学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围绕山西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在工艺革新、成果转化、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大师名匠聚集效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主线,搭建教师培养培训平台, 多维度多层次开展师资队伍培训,打造品牌团队。到2025年,打造2-3个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青年教师为支撑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现每个专业群拥有1名领军人才、1名教授专业带头人、1名企业技术带头人、1个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拥有20名以上“产业大师”资源库。
(四)实施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工程,提升学院内部治理水平
20.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以《章程》为统领,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营造激发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度环境,推进学院由“管理”逐步向“治理”转变;按照“精简高效、科学发展”原则,实行大部制机构改革,构建扁平化、网状式管理模式。同时,构建以主要领导定时沟通机制、部门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应急协调机制等组成的协调运行体系;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建立教授治学的制度模式,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重新调整由校内外职业教育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建设委员会。
21.建立健全决策管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双代会代表旁听重大决策性会议制度,健全学术委员会、双代会、学生团体及社会各界的审议咨询和监督反馈的决策制度,形成科学化、民主化的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标准,编制基础工作目录,制定工作运行流程图,建立健全相应工作规程,明确部门与岗位职责,健全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标准体系;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努力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全面性、高效性和精细化,完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主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建立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包括专业发展数据、课程建设数据、招生就业数据、办学资源数据、宏观政策数据、区域产业发展数据、社会评价数据等,形成基于“智慧校园”数据的科学决策机制。
22.建立健全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专业、师资、学生等质量标准和保证体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构架,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为支撑,形成以“目标-标准-运行-诊断-改进”为主要环节的螺旋递进式自我诊改机制,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逻辑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工作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提案工作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体系。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等各方代表组成的质量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学院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就业质量等进行监督和评估,构建社会监督体系。
23.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提高工作效能。建立以教师岗位类别、专业特点为经度,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纬度的教师职务评价体系。修订完善教师岗位目标管理办法,建立“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岗位聘用机制;完善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格局,实现对管理人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修订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完善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和聘任人员的校内分配办法,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坚持奖励性绩效向关键岗位、教学系倾斜原则。建立基于效能考核的绩效激励收入分配体系;制定《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降低管理重心,根据权限合理界定对应的职责,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能与水平;完善《院系两级管理实施办法》《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系部负责人、专业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的职责与权限。
24.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促进教育督导“长牙齿”。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标准,在严格学业标准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在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教育督导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围绕“督导机构如何设置、督导队伍如何配备、督导事项如何确定、督导工作如何开展、督导结果如何运用、督导如何问责”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五)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学院教科研水平
25.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推进创新平台体系建设。2023年前重点建立10个左右的院级技术服务和协同创新团队,引进10名左右技术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院级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优化培育“大师+团队”的技术服务和协同创新队伍,推动各种科研要素跨专业学科、跨学院、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到2025年,培育建设省级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合力打造智能开采、智能冶金、智能制造、自动化控制、应急救援、大数据信息等服务新兴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争取省级以上重点科技创新课题5项以上,省级一般课题20项以上,承担企业技术服务和科技攻关50项以上。
26.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引进、培养、特岗招聘、柔性引进等途径,引进和培养一批科研学术能力强、业务成果水平高的科研创新、技术服务的领军人才20余名,招聘博士学位研究生20余名,为每个学科(专业)和工程技术中心,引进或培养科研教学型带头人2名以上,科技服务骨干人才2名以上。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考核机制,选拔一批优秀教学科技创新人才。
27.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完善的科研运行管理服务机制,破解科技创新中的短板问题和瓶颈问题,出台学院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机制和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投身于科研和科技创新服务工作。聚焦山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快企业一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幅提升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2023年前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2025年产生一批省级以上优秀科技成果。
28.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设8000余平米的科技创新基地。包括7个学科(专业)领域技术服务中心(校舍面积3500平米)和建设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采矿协同创新中心(占地1000 平米);5个学科(专业)领域技术服务中心(校舍面积2500平米)和建设智能冶金协同创新中心(500平米)。同时完善科技创新基地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共享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省级基地。
29.实施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开展科研诚信建设。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需求导向,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完善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及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体系。完善学院学术治理机制和制度建设,在2021年上半年,学院设立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机构,并按章程运行。要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学习和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完善学术行为规范建设,优化学术评价制度。
(六)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30.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及学生党员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先锋引领作用。构建思政教育主渠道、充分发挥新媒体教育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建立家校班“三方合作模式”,以学院教育为主导、以班级教育为抓手,以家庭教育为必要补充,着力构建“2+1”校内外教育的新模式。多形式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工作中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督导,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31.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打造一支高水平辅导员、班主任为代表的学工队伍。不断完善现有辅导员工作制度,从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入手,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专业优势,构建专业化的辅导员工作室、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室、大学生党团建设工作室、大学生国防军事教育工作室、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室、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工作室、大学生校园危机事件预警应对工作室等。构建辅导员“三培训、一竞赛”培养体系,从制度上将培训、竞赛纳入年度辅导员考核之中,以切实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32.狠抓管理,切实提升学风建设水平。以学生为本,以管理为抓手,以规范为重点,着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动力。以师德、师风、教风建设带动学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优化细化奖助贷评选办法为突破,强化资助育人的价值取向。以课外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学风建设。
33.精准资助,完善贫困帮扶机制。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社会各界资助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国家扶贫助学政策,确保建档立卡等各类贫困户子女全覆盖。积极构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帮扶、就业指导、法律援助”五位一体的资助帮扶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34.心理育人,加强心理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建设。围绕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完善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和“学院—系部—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坚持个性化咨询与一体化指导相结合、网络心理普查咨询与传统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心理社团在学生心理工作中的辅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心理工作室配置,打造心理宣泄、心理沙盘、个案咨询室、团队活动专用场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督导、学习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5.强化服务,构筑智慧育人新阵地。充分运用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集思想教育、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等为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严格执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使学生工作实现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通过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工作调研、思想调研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认真研判,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学生的知心人、引路人。改变传统工作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认真细致的服务好学生。
(七)实施职业培训工程,积极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36.挖潜培训资源,提升职业培训能力。围绕“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使命,以培养服务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能源、冶金、机械专业方面人才优势,重点面向山西能源、冶金、机械产业发展,培养产业转型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人才。
37.构建新型培训体系。加快构建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衔接的体系。对在校生进行“1+X”取证、企业技能人才取证进行职业技能认证,对在校生及企业人员进行特殊行业入职认证。加快构建继续教育部、教研科部和各教学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联动机制。以产学研项目为抓手,培植科研项目,加强技术指导,将基地建设,科技推广,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38.加强同政府职能部门的衔接。紧紧围绕政府工作重心,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进行行业人员入职资格的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的认证。在当地政府统筹领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对在乡农村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开展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面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煤层气和现代煤化工等重点发展产业开展各类职工教育培训,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
(八)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工程,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39.建设先进、稳定、高速的校园骨干网络。对现有校园网骨干物理链路实施全光纤线路改造,并进行规范化、冗余化铺设,保证核心-汇聚-接入主干线路的高速、稳定、可扩展。实现校园网总出口带宽升级至10G;按照最新的无线标准对现有无线网络进行融合与升级,实现高速无线网络两校区全覆盖。
40.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建好智慧教室,保障好常规教室信息化教学手段,各专业各实训室充分利用好AR、VR等仿真技术开展多方式教学。积极发展基于在线教育的“翻转课堂”,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常态化应用。
41.加快推进应用系统数据共享和大数据治理。积极拓展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构建师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9个一”工程,多校区一张网、师生一个身份(工号 / 学号)、数据统一标准、多应用一个APP(企业微信)、对外宣传一个门户网站、校内办公一个信息平台、所有信息系统只登录一次(“单点登录”)、各种通知公告只发布一次(微信、企业微信、OA办公平台等各媒体自动接收)、一个云(私有云+公有云)中心。快速响应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业务部门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提高IT服务效率,助推业务创新,构建学院共享数据资产,解决信息孤岛,强化数据重构和治理,为学院办学、管理服务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和大数据分析。
42.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信息系统线上业务需求的增多,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信息安全需要逐步从传统安全保障向安全运维进行过渡,提升主动防御能力。所以在“十四五”期间,需要有效利用网络流量、主机日志、应用日志等全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或大数据技术,开展攻击行为的自学习和自识别,结合态势感知技术初步实现网络安全的自动化、智能化处置。
(九)实施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构建对外开放办学新高地
43.深化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人才。完善《对外交流合作实施办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参加国际职业教育会议或行业产业技术会议,实施交换学习、境外实习、访学交流等项目,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增设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优质院校联合拓展合作办学模式,力争实现“国内学生送出去、国外学生引进来”,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国际知名企业技术骨干、外籍青年教师以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44.加强教育资源输出,打造中国职教品牌。依托学院制定的黑色冶金技术等5个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借鉴英国现代学徒制EAL和德国AHK职业标准,开发5个专业的国际教学标准;响应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倡议,聚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输送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品牌。
45.赋能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围绕山西产能“走出去”战略,在巴基斯坦、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大型制造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助推企业产能结构调整,实现国际产能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联合办学,成立“山西工程职业学院丝路学院”。参与建设鲁班工坊,对接当地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采取订单式、学徒式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交流互派、灵活学制的方式,输出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依托大型制造企业海外生产基地,针对企业海外项目,开展岗位技能培训2500人天,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十)实施办学条件优化工程,创造安全稳定育人环境
46.编制校园总体发展建设规划。在《唐槐校区规划设计(2020)》和《龙潭校区总体概念规划设计(2018)》基础上,编制《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统筹考虑学院办学规模、办学定位、专业结构、办学资源以及校区所在区域的产业布局等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校园布局,高起点制定学院校园规划方案,体现“工程”特色,形成特有风格。
47.科学规划各校区分期建设计划。唐槐校区有较好的区位、空间优势,对接我省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和山西产业布局,在校生规模10000人。在一期建设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产教融合项目、煤矿安全培训中心以及室外配套工程、校级办公用房、图书馆、室内体育用房、学生活动中心、教师宿舍、后勤及附属设施等建设项目。龙潭校区位于太忻经济区核心区域,在校生规模5000人,重点布局实训大楼建设项目。
48.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唐槐校区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建筑面积11230.56平方米,完成投资4538.80万元;推进唐槐校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完成建筑面积80000余㎡,完成投资50000余万元,建设煤炭智能开采实训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学员宿舍、室外配套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49.加强安全保卫工作。成立健康教育管理中心,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广泛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师生的医疗服务工作,完善和改进师生体检工作,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完善各项防控方案和预案,筑牢师生健康安全坚固防线。完善《学院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实施意见》,提高校园内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能力。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落实落细重大安全稳定风险排查工作,抓好抓牢“安全教育进课堂,应急演练全覆盖”,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安全工作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大技防投入,完善人防、物防、技防设施,完善校园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强化监控系统管理。
50.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校园安防监控全部实现数字化,提升技防能力。加大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力度,建设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智慧型“平安校园”。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学院党委加强对“十四五”规划实施的领导,科学决策、精心实施,成立规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做好学院发展规划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衔接与互动,并将落实情况作为各部门(单位)和各级干部考核的主要依据;各部门(单位)以学院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将规划内容分解到年度计划中,确保各项发展任务责任明确、落实到位;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增强师生对规划的认同感,提高执行意识,形成全员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政策保障
编制“十四五”规划是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统筹部署学院“十四五”各项工作任务。一要做好规划的衔接。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下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相衔接,切实把国家和区域重大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学院“十四五”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上来。二要注重系统研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围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梳理有关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具体措施和有力政策,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推动学院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经费保障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学院财力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鼓励二级学院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增加办学收益,增加经费总量,保障学院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充分挖掘学院和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积极探索校园各类资源的有偿开发和利用;充分挖掘学院形象、品牌、校友等有形或无形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在校成立各类发展基金。强化财务计划与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注重预算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提高日常教学经费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保证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监督保障
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保证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终期总结,保证规划的实施效果;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规划执行情况,认真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接受广大教职员工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针对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提出解决措施,保证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加强内控建设和财务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强化全过程审计监督;与时俱进,根据上级的新政策、新要求以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